Search

破壁機榨汁機分不清動輒幾千元是智商稅嗎?-科技新聞 - 臺灣新浪網

nasaumb.blogspot.com

  本文來自太平洋電腦網

  榨汁機幫助人們實現了從水果到果汁的大跨步,備受大家青睞,之後,名字更霸氣的「破壁機」又吸引了人們的注意。商家們宣稱破壁機榨汁更健康,不過說直白點,破壁機不就是一個加強版的榨汁機,高速的粉碎機。

  不過兩者也確實存在差別,榨汁機功能較少、可以實現汁渣分離,價格也不算太高。而破壁機體積一般比較大,功能更多樣,價格也偏高,出來的渣滓非常細膩,汁渣不用分離。榨汁機只能壓榨比較軟的蔬果,比如草莓,獼猴桃,橙子,黃瓜,對於比較硬的蔬果,比如蘋果,胡蘿蔔可能出來的果汁就不夠細膩。

  破壁機對於硬的水果和五穀堅果都可以處理,比如小 米,黃豆,花生,核桃等。相比普通的榨汁機和豆漿機,破壁機的功率更大、轉速更快、刀片更耐用,不過它的噪音普遍也很大。

  破壁機破的是什麼璧?

  破壁機這個「璧」指的就是細胞壁。我們在中學生物書上學過,植物細胞壁的主要成分就是果膠和纖維素,果膠酶和纖維素酶有助於人體完整地吸收食物的營養,纖維素也是細胞的骨架,能夠保護內部結構,還能阻止水分和營養物質的通過。

  通過植物細胞的示意圖可以看到,果汁就是由液泡和細胞質中的液體形成的,只要細胞壁和細胞膜被破壞,就能釋出果汁。說破壁機有養生作用,其實就是說它很容易就能破壞細胞壁和細胞膜。,裏面的有益成分釋放出來利於身體吸收。

  不過植物多為薄壁細胞,簡單的碾壓就能破壞細胞壁,我們的牙齒就能破碎一些植物薄壁,只要吃進我們的身體,腸胃裡的消化液會把大部分細胞壁打破,高轉速的破壁機並不是必要的。

  破壁機的缺點

  有些商家們甚至宣傳「未破壁的蔬果只有約10%-20%的營養成分能被人體吸收,破壁后的吸收率能達90%以上」。那些熱衷養生但是又對相關知識一知半解的消費者很容易就被忽悠了。要是我們自身不能很好地吸收吃進去的水果蔬菜,那破壁機發明之前人類豈不都營養不良。

  而且破壁機也有缺點,它的刀頭速度越大,和食材之間摩擦越多,產生的熱量就越多,食物的溫度提升的越多,果蔬中的維生素C等營養成分會在高溫下被破壞。

  細胞壁破壞后,一些容易被氧化的物質暴露在空氣中會提前失效,不過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可能還會增多,比如破壁機打豆漿出來的豆渣更細,裏面所含的膳食纖維、蛋白質含量相對更多。

  破壁機的優點

  但並不是說破壁機就沒有用了,破壁機用來「破壁」一些珍貴的中藥材,還有魚骨、魚眼等堅硬的食材是有很大幫助的,像靈芝孢子粉、松花粉、五白糕粉這樣的中藥經過特殊的溫度和研磨時長才能正確「破壁」。

  經過破壁機處理的食材確實又均勻、又細膩,口感也會更好。比如在製作蔬果汁時,超高轉速下,可以將果肉的細胞徹底粉碎,不單單隻是蔬果的汁液,其中的纖維素也會被均勻打散,做出來的果汁特別細膩,不僅口感好,而且因為纖維素的存在可以增強腸道蠕動,促進消化吸收。

  一些喜歡熬制魚湯的朋友,可以將魚骨打碎,這樣能更好地利用骨頭中的鈣質和微量元素;牙齒不健全或消化功能不好的老人和嬰兒適合吃糊類或粥類食物,用破壁機可以將食物研磨得更碎更細,製作出來的豆漿、米糊等食品也更適合他們食用和消化吸收。

  不過高血糖、高血脂的人並不適合這種打得過於精細的食物,因為會讓他們吸收更快,造成血糖波動,也會攝入更多熱量和糖分。

  而且在用破壁機榨汁時需要注意,部分水果比如車厘子,西梅,蘋果,梨的核裏面含有微量的氰化物,對人體是有害的。不能為了方便或者圖省事,用破壁機連核一起打碎,否則食用后可能會產生嚴重不良反應。而且使用破壁機榨汁前應該注意去除蔬果的外皮或者清水清洗乾淨,因為蔬果皮上可能會有很多農藥殘留,危害身體健康。

  寫在最後

  我們在選購的時候,面對各種各樣的豆漿機、榨汁機、料理機和破壁機到底如何選擇呢?如果只需要製作豆漿,那麼豆漿機就足夠了。如果是需要榨蔬果汁,建議選擇榨汁機或原汁機。如果有研磨、攪打的需求可以考慮料理機。破壁機適合多種製作食物的需求,可以提供榨汁、研磨、絞肉、打冰沙等功能,能完全代替豆漿機、榨汁機,攪拌機等。

  不過從價格、實用性以及日常需求上來看,買一台價格昂貴的破壁機可能也用不了幾次。所以大家購買之前先確定我們的日常使用需求主要偏向於哪方面,不要僅僅因為好看的外觀或是天花亂墜的宣傳而被迷惑,做個理性的消費者。




July 12, 2020 at 11:15PM
https://ift.tt/3fpdQrl

破壁機榨汁機分不清動輒幾千元是智商稅嗎?-科技新聞 - 臺灣新浪網

https://ift.tt/2YYENv4


Bagikan Berita Ini

Related Posts :

0 Response to "破壁機榨汁機分不清動輒幾千元是智商稅嗎?-科技新聞 - 臺灣新浪網"

Post a Comment

Powered by Blogger.